三月三前夕的清晨,河池市东兰县大同乡还浸在薄雾里。信河村的晒谷场上,六十岁的周阿婆踮着脚挂彩带,忽然被脚下的碎石绊了个趔趄。她扶着腰直起身,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油茶林笑骂:“这些石头,以前害我们饿肚子,现在倒成了宝贝。”
二十多年前可不是这样。1992年岩滩水电站蓄水,信河村大片良田沉入水底,剩下的是“七分石头三分土”的荒坡。那时村民守着贫瘠的土地,只能靠政府补贴艰难度日。卢荣桥蹲在自家漏风的木屋里,望着窗外光秃秃的山坡,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这个精瘦的汉子揣着借来的路费,踏上了求学之路。他在广州的养猪场里当学徒,睡在满是饲料味的仓库;在南宁的农技课堂上记笔记,铅笔芯磨秃了一根又一根。1996年,他带着浑身的技术回到村里,在荒坡上搭起猪圈。当第一批猪崽出栏卖了两万块时,村民们围在他家院子里,第一次知道荒土坡也能生金。
1999年,卢荣桥接过村支书的担子。他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对着黑压压的人群说:“只要肯下力气,石头缝里也能长出金疙瘩!”接下来的日子,他带着村民抡起锄头,在陡坡上刨坑、填土、栽苗。手掌磨出血泡,就缠上布条接着干;树苗被暴雨冲走,就重新补种。十年光景,万亩油茶林染绿了荒坡,曾经的“石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绿色银行”。
脱贫攻坚的浪潮涌来时,卢荣桥意识到单打独斗不行了。2016年,“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墙上的“库区拦河养鱼虾,土坡造林养猪鸡,石山种草养牛羊”标语,成了全村人的行动指南。技术员韦信成记得,那段时间卢荣桥总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记录村民的困难。有次暴雨冲垮了养殖户的围栏,卢荣桥顶着雨修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发着高烧还在现场指挥。
韦信成被这种劲头深深感染。他跟着卢荣桥学技术、跑市场,带着村民改良芒果品种。为了攻克病虫害,他在果园里搭起帐篷,日夜观察记录。2021年,“信河芒果”在广西“好品好种”擂台赛上摘得金奖,颁奖台上,韦信成捧着奖杯的手都在发抖:“这奖杯,是全村人用汗水浇出来的。”
如今走进信河村,白墙黛瓦的楼房错落有致,果园里果香四溢,油茶林泛起层层绿浪。村史馆里,两把磨得发亮的锄头静静陈列,旁边的电子屏播放着村里的变化。游客们常问:“为什么这里能出两个劳模?”村民们会指着远处正在指导果农的卢荣桥和韦信成:“因为他们把‘不可能’,熬成了‘一定能’。”
村头的大喇叭又响了,通知村民去广场排练三月三的歌舞。卢荣桥擦了擦额头的汗,转身走向人群。山风掠过油茶林,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个小山村从贫困到富裕的传奇。曾经的石头坡,如今真的长出了“金疙瘩”,而故事里的主角,始终是那些握着锄头、永不言弃的人。
文章通过场景描写、人物细节刻画,展现信河村的逆袭历程。若想调整内容、增减细节,欢迎随时告知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