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霓虹灯在夜色里明明灭灭。狭窄的巷口被烧烤摊占据大半,铁板烧的刺啦声、食客的划拳声混着呛鼻油烟,过往车辆被堵得进退两难。住在三楼的李阿姨推开窗第三次怒吼:“还让不让人睡觉!”这样的场景,曾是南宁许多老社区的“深夜日常”。当12345热线里关于流动摊点的投诉单摞成小山,一场关乎城市秩序与民生温度的治理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治理从来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城市管理部门在巡查中发现,问题远比表面更复杂:占道经营的水果摊挤占盲道,露天炸串的油渍让行人频频打滑,更有黑心商贩用变质食材制作小吃。数据显示,高峰时期,单月接到的流动摊点投诉就超过千件,涉及交通、环保、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但执法人员也看到,菜市场外卖早餐的聋哑夫妻,靠摊位养活一家四口;夜市里卖手工饰品的大学生,用收入支付着学费。这些鲜活的个体,让城市管理不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面对乱象,**雷霆手段迅速落地**。全市城管队伍开启“白加黑”模式,白天清理学校、医院周边的顽固摊点,深夜突击整治扰民严重的夜市。执法记录仪里记录着这样的画面:城管队员耐心向卖烤红薯的老人解释政策,帮其将三轮车推离主干道;对屡教不改的占道商户,依法依规开具罚单。短短几个月,22.93万人次的执法行动,让16.13万人次流动摊贩主动撤离,2571起占道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曾经拥堵的街道重归畅通,居民窗台上的油污被彻底清洗,市场监管部门抽检的小吃合格率显著提升。
**但城市的温度,藏在刚硬执法的另一面**。在朝阳广场附近,新规划的“便民夜市”亮起暖黄色灯光,50岁的张大姐把祖传的酸嘢摊搬进了统一设计的餐车。“以前总担心被撵,现在每月交200元管理费,就能安心做生意。”像她这样的摊主还有很多——城市管理部门通过走访调研,在不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区域,划定了49个严管区、116个限时区和147个规范区,210个临时摆卖摊区容纳了14119个摊位。这些经过科学规划的空间,既保留了城市的烟火气,又让摊贩们有了合法经营的“避风港”。
**真正的治理,是让秩序与温情长期共存**。某老城区的执法队长手机里存着一张特殊的排班表:每天清晨6点,队员们准时出现在便民早餐点,不是驱赶,而是协助维持秩序;每周三下午,市场监管人员会到摊区进行免费食材检测。这种“回头看”机制,让整治成果不再是“一阵风”。更长远的改变正在发生:社区组织的“摊主课堂”座无虚席,普法宣传与经营技巧培训结合,让摊贩们从“被动整改”变为“主动合规”。
当晨光再次洒向南宁街头,早餐摊前排队的上班族脚步从容,夜市里食客们的欢笑声不再夹杂争吵。这座城市用“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在规范与包容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流动摊点的治理故事,不仅是城市管理的一次成功实践,更让我们看到:**好的城市治理,从来不是消灭“人间烟火”,而是让这份温暖,在有序的框架里,绽放出更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