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港市平南县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宋女士带着年幼的孩子前来就诊。以往,那繁琐的就医手续总让她头疼不已,挂号、缴费、检查、取药,每一项都得在不同楼层来回奔波,孩子年幼,一路上哭闹不止,宋女士也累得身心俱疲。可这一次,她踏入医院的瞬间,便察觉到了不一样。原本熙熙攘攘、让人晕头转向的办理区域,如今井然有序。增设的自助机前,不少人正熟练地操作着挂号缴费;扫码支付的便捷方式,让付款变得不过是掏出手机的片刻功夫;还有那集中办理窗口,将多项业务整合一处。宋女士带着孩子,轻轻松松就完成了一系列就医手续,“一站式”服务带来的便捷,让她满是惊喜。而这看似简单的改变,背后却是广西在改善就医服务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时间回溯到2024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与自治区中医药局携手,共同开启了一场改善就医服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专项行动。这场行动犹如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全区的医疗机构。平南县人民医院便是积极响应的一员,他们创新性地推出了“吐槽码”。患者和家属们在就医过程中的种种不满与建议,都能通过扫码反馈。医院管理团队对这些民意高度重视,迅速梳理问题,针对繁琐的就医流程,果断增设自助机、开通扫码支付,设立集中办理窗口。这一举措,只是全区行动的冰山一角。全区45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纷纷行动起来,累计实施了7069项便民措施。这些措施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群众就医的道路,惠及了1.25亿人次,累计减免费用高达1.68亿元。
走进自治区人民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的设立堪称一大亮点。在这里,患者不再需要在各个窗口间徘徊。以往,病历打印在一个窗口,医保审批又在另一个地方,患者常常为了这些手续浪费大量时间。如今,一站式服务中心将这些业务统统集中,患者只需在一处,便能轻松搞定。不仅如此,“预住院”模式的推行也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模式覆盖了42个病种,患者在预住院期间的检查费用能够直接纳入住院医保结算,线上医保结算更是实现了“秒结”。如此一来,患者不仅节省了费用,时间成本也大大降低,就医变得高效又省心。
在自治区江滨医院的神经内科住院病区,一幅温馨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医疗护理员刘德友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汪大爷,在走廊里悠闲地散步。两人时不时交谈几句,爽朗的笑声在走廊里回荡。作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试点机构,江滨医院对“无陪护”服务有着清晰的定义:在患者住院期间,没有家属或自聘陪护人员参与的情况下,生活照护全部由专业的医疗护理员承担。
江滨医院为了确保服务质量,自主研发了一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平台,将所有在岗医疗护理员纳入其中进行实时管理。就如同给每一位护理员戴上了“紧箍咒”,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督。医院还根据护理员的照护经验、工作质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星级评定。不同的星级对应着不同的薪酬标准,这无疑激发了护理员们的工作积极性。刘德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照顾汪大爷时,他深知责任重大。每天,他不仅要协助汪大爷完成康复训练,帮助他一点点恢复身体机能,还得时刻关注汪大爷的饮食起居。从清晨的洗漱,到一日三餐的准备与照料,再到晚上的休息陪伴,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敢疏忽。遇到脑梗患者容易出现的突发状况,他也能凭借所学知识,及时应对。他的专业照护赢得了患者们的一致认可,像朱女士,已经因为脑梗三次入院,每次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专业护理。朱女士常说:“他们很专业,照顾我特别细心。我女儿在外地工作,有了他们,女儿也能安心。”广西在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试点工作上不断发力,截至2024年底,像江滨医院这样的15家试点机构,登记在册医疗护理员已达3527人,持有高等级证书的人数比例相较于试点前,增长了2.79倍,专业照护的力量不断壮大。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的心胸外科病房,74岁的张先生正在安静地输液。谁能想到,不久前,他还在为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张先生被诊断为复杂性肺癌,且伴有多种合并疾病,病情十分严重。一家人甚至打算前往广州就医,可就在这时,好消息传来。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单位,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充分利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输出医院的优势,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不断平移至广西。张先生的病情引起了两院专家的高度重视,科室每周都会进行线上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经过多次围术期讨论,最终,中山一院胸外科主任程超亲自从广州赶赴南宁,与广西团队紧密协作,成功为张先生实施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肺癌根治切除手术。这一手术的成功,不仅为张先生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彰显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带动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显著成效。
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在这场改善就医服务的浪潮中积极探索。他们大胆创新,将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等临床科室深度融合,成立了“院中院”消化病院。同时,肿瘤诊疗中心、呼吸医学中心等诊疗中心也相继成立。这种整合带来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3月21日,一位78岁合并有尿毒症的胆管癌患者突发大出血,被紧急送到医院。以往,这样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各个科室间辗转求治,宝贵的救治时间就在奔波中流逝。但如今,消化病院迅速组织了多学科医生会诊,短短时间内,20多名医护人员迅速集结,消化内科、肝胆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协同作战。他们争分夺秒,为患者顺利施行一站式的内镜下紧急止血、胆管支架引流和肿瘤射频消融手术。“以前是患者跑断腿,现在是医生围着患者转。”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李滨感慨地说。
广西的医疗机构在改善就医服务的道路上从未停歇。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通过分时段预约,让产科候诊时间大幅缩短了40分钟。在无假日医院的基础上,皮肤科、中医科开设夜间门诊后,今年3月,儿科也加入了午间和夜间门诊的行列,上班族家长再也不用为孩子看病请假发愁。自治区胸科医院则充满人文关怀,为75岁以上独自就医的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患者以及有需要的特殊患者配备“临时家人”,由专职护士全程陪诊,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再孤单。中山一院广西医院积极推进百县远程阅片系统建设,将优质的医疗诊断资源辐射到基层,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DeepSeek大数据模型开始融入广西医疗卫生界,AI医生、数字人纷纷上岗,24小时在线解答患者疑问,就医服务变得更加智能、便捷。
如今,“挂一次号管三天”的便民措施已在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广,成为患者口中的好评举措。截至目前,仅这一项措施,就惠及了就医群众454.22万人次,减免患者费用4836.38万元。此外,413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了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94.5万余人次从中受益,预计节约费用5899.54万元。从繁华都市的三甲医院,到偏远县域的医疗机构,从人来人往的门诊大厅,到紧张忙碌的手术室内,广西改善就医体验的温暖故事仍在不断书写,持续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希望。
这篇文章通过丰富细节、生动叙事展现了广西就医服务优化成果,你觉得故事讲述是否生动,对各项举措的呈现是否清晰?要是你希望增减某些内容,或者对语言风格有新想法,都能随时提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