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八桂大地仿若一幅展开的绚丽长卷,山歌在山水间悠悠回荡,那一抹抹灵动的旋律,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色彩斑斓的绣球在空中飞舞,传递着浓浓的情谊。就在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刚刚落下帷幕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齐聚南宁,一场别开生面的“多彩民族,壮美广西”媒体行活动盛大开启。这些媒体人踏入南宁,深入每一个角落,沉浸式体验南宁那些特色文旅新场景,亲身去触摸、去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浪潮下所焕发出的全新活力。
踏入南宁市武鸣区的五彩壮乡文化产业园,仿若踏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美食世界。工坊内,腾腾热气袅袅升腾,那是制作五色糯米饭的现场。只见壮族妇女们熟练地将枫叶、红蓝草等植物细细捣碎,萃取其中天然色素,而后将这些色彩融入洁白的糯米之中。经过一番精心蒸煮,原本普通的糯米瞬间化作了寓意着五谷丰登的斑斓美食,散发着独特而诱人的香气。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红华面带微笑,眼中满是对这份传统美食的热爱与骄傲,娓娓道来:“五色糯米饭可是咱们‘糯文化’的典型代表。咱们这片土地,稻作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岁月里形成的饮食习俗,如今正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就好比北方人早餐爱喝豆浆配油条,在咱们这儿,吃糯米饭配中国茶,这就是我们专属的文化符号。”
而在武鸣区的绣球广场上,又是另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街头巷尾,人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欢快地唱着山歌,歌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交织成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盛景。如今,壮族织锦技艺已不再局限于八桂大地的一隅,它大胆地踏上了国际时装周的T台,以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图案,吸引了全世界时尚目光的聚焦。绣球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带着广西人民的热情与祝福,跨越国界,传递友谊。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冲破地域与代际的重重束缚,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当暮色降临,华灯初上,记者们踏入了南宁市新会书院。戏台上,邕剧《拦马过关》正在精彩上演。演员们精湛的表演,那悠扬婉转的唱腔,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将观众瞬间拉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台下,闪光灯此起彼伏,现代的摄影设备与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此刻奇妙交融。书院内,一边陈列着清代《三进士》手抄本,泛黄的纸张、工整的字迹,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另一边,先进的虚拟现实和全息投影技术大展身手,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龙象塔奇缘》中的精彩武打场景,让人仿若身临其境。不仅如此,每一场演出结束后,书院都会借助网络平台,将演出视频传播出去,只为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梁素梅感慨地说:“网络平台的力量太强大了,对咱们戏曲的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让更多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和喜爱戏曲。”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交融的独特魅力,在南宁市邕州古城·三街两巷的夜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夜晚的三街两巷,灯火辉煌,人潮涌动。游客们或是手持相机,四处拍照打卡,试图将这古色古香的美景永久留存;或是穿梭于大街小巷,探寻着古今交融的奥秘;或是围坐在露天剧场,津津有味地观看各类民俗演出;又或是走进街边小店,寻觅着地道的广西美食。在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糖画、邕剧等非遗项目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人们纷纷为这些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广西(国际)纸本艺术中心、南宁市瓯骆汉风陶瓷博物馆、漓江书院等场所,则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着艺术和文学的独特之美,为这座古老的街巷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在传统老字号双钱龟苓膏、荔园饼家、万国酒楼里,游客们品尝着广西地道风味,感受着那浓浓的烟火气。在这里,“文化+烟火”的夜间消费氛围被完美营造出来,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今年‘三月三’佳节期间,我们精心组织了五大板块、六十多项文旅体商联动发展的文化旅游活动,效果超乎想象地好。”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振宇介绍道,“我们努力将网络上的火爆流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游客们流连忘返的实地流量,不仅促进了文旅消费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可观的增量,更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从非遗工坊到古老书院,再到热闹的三街两巷,广西正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地诠释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传承。未来,相信广西将继续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辉煌,让传统文化这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广西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感动,一同见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已按照要求完成文章创作,着重展现了广西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你觉得文章的细节描写是否生动,对文化魅力的呈现是否到位呢?